中华国术馆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螳螂之十二纲要分析略说

向下

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螳螂之十二纲要分析略说 Empty 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螳螂之十二纲要分析略说

帖子 由 紫色龙神 周五 五月 31, 2013 3:07 pm

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
-螳螂之十二纲要分析略说

--郝恒禄原著

提制掣令撮要之谓也。何事何学多必先定大纲后分析目,由简入繁、由繁进深。未有要之未知而深妙得焉。故学螳螂拳亦有其纲要也。即黏、粘、梆、贴、来、叫、顺、送、提、拿、封、闭,十二字也。

一黏:黏者顺手而黏,应手而入之惟乎,不单行非去刚未,匆匆忙行之。黏其手当凝气以返攻之,步亦之随之,身亦行之乎,亦顺肩而下。塌随彼而去,周身聚力而助起手刚黏,黏刚扽而用。或去或来,随彼而行,刚手不一笔难尽。详学者临时自策之可也,且须平其气会其醒,万法皆,一乃用得当实之实而。黏之外,观则柔其内则,刚而不露凝气,聚神逆平行之。然行则去而非去,则来而非来,惟能取利己也。其二,用手玉诀妙在能随彼之力彼进则依之而攻取之於湛悦。间利在能奋勇不怯,进退不滞或刚或柔,均可获优若彼之来也。亦有虚实而我对之宜先沉默与机警智诱之能而以相通者,甲之是一黏者,其性似柔其用则妙而其法亦不一且必柔而又刚之,概须就彼之动而取之,须彼之退而进之。若彼之进亦不助,而乘其进之中而取总之,或进或退我之平惟随彼为出入缠黏不断,勇柔有度是在气之善行,五法相合己也。
二粘:粘者近而不离接而不断之意也。彼若动则随之法,去记取利,彼若退则跟之。若进则彼进之中,又存取左右连环前后反复。彼不动则就其宅而取之,是在身起则气提身聚则气凝步进则力超手动如风行之,惟速随机而动,大有青雨连绵滴雨不断,之象可用也。

三帮:帮即帮手也。双手并行,先行者为正,次行者为付,合以并取谓之帮之。但帮手动作须用全力之力,目视敌情。小者随採而去,中者而肩并力,拧身而进。大者拢步。全身用皆为帮,帮有多弊,低头塌腰学者慎之。轻重连绵惟熟能精乃帮者。左右相助混成一气之作也,亦可加以捋勾滚揸之乎。故於令彼之进退皆可用之,惟须用啇其机。若彼之进,咸就其进咸。捋成碴又继以取。若彼之退,则川身共退进而跟取之。概是帮者,必先能身与手步与气相合为一致,心目明敏。而后符以寸力之妙速,勇之力则自可以收效也,寸力者方寸之地能用全身之力名时力也。

四贴:贴者贴近也。多用双方切近以身取敌,如彼进取,则捋翻而身近。乘机贴取中双方之手皆,或则以可顺势近而。贴以彼之力未足,我急力近贴与帮皆刚性之动作也。盖以其用法多宜力足,设稍敷衍。则必不能获利也,是以用时显守勇散不怯之皆为要也必意坚确而智。 、

五来:精慎守勿流。耳目明瞭心意坚确而智。敏应时随机变化,多策处置适宜而己。但又念有仁忍之意,然概侠义。作为扶危济弱除佞警恶。为所天职而未有分,由自开者故武术中人,最岗道义也。来者任其所来,察其所的,观其所行,速来应之是也。

六叫:出手谓之叫。叫中即採返为岂不知两敌相争利关荣辱,刚亦非柔。指上而打下,左出而右取,如虚如实。始则退而为虚,虚之非实虚退则进,而实取之。要能诱之还手是又或彼之手又或彼之手严守其密,而不可进。则用七手连拳,齐力并出,以攻开示,为叫敌叫者其性攻诱也。

七顺:上者顺送不逆也。来则来,去则去,来去皆取彼之力。而加以回身返视察色进取之智乃顺就其力重,捋曳而滚进之是在善借来力为妙也。但去来见,其形则来未见,其踪勿进之盘拖进之翻来覆去。非刚则柔,而笔非可详学者自其意,惟手熟法,梱则不顺用於上筹也。

八送:送者帮而急进。去之凝力,回之聚气而提随之随送。乘隙而如,彼若不追虚恍叫之若来则送之。送而耳刚乃送非轻,二成则之刚也。设其猛击且其力骤送而之,送而取之,是以虚出而实入,急其而速进。其法不一,自视敌情,处置有道则法合矣。

九提:提者亦法中之必知也。用於小则顺手,中则及臂若大则可於腰。用於手若则如捋而滚,滚而挑,挑而又代劈,皆附於提者也。若要用於臂腰者,亦不外乎闪凹与腰松跳转与提,抑气行之。总之,勿计其用於何部。惟多技平,平之阴阳步之寸,趋身神气心专一况聚也。

十拿:拿即擒拿也。擒有三十八拿,有二十四相合,为七十二若史。擒拿者梱法为之擒敌难扽脱,即为拿行手暴而不觉轻而不浮法行运。於掌,而手与身自有知觉,用力於来知,去则去、行则行、来则来、止则止,是而又忽伸欲断,又忽行轻重相应,仍求坚精轻则轻为蜂蝶飘午,迟则重则重为泰山稳固莫侣。妙诀不一法进於熟即求於妙且精美有判,俗妙不同何得,概论间岂一师,仍各有异勿得不审之手。

十一封:封者自卫也。若守若拒统而为封然,封者其为刚软盖,亦不得自定也。仍须以来为别人找钉之,自知宜以也,强来又取又兼,变法为智捷,神定行贯气合於动不动则力勇宜轻则力妙,妙而乘势又存取,取而无利复旧守,定若行使之扬,测乏脱取进无门则封可利矣。

十二逼:逼者其若守而仍攻。欲闭而不纳则虽彼巧於叫诱亦不得优利欲开即大进则彼虽欲进而不可,欲取而不利,欲避又不及成欲动则彼虽巧於闪招俟机而不得自主斯乃逼之纯矣。支知此十二字者,即可遍敌天下乎。诚 尚未也,犹必能混合为用页选行。互相之 与支连环对制方可行而自利也,故迂封逼则侧取而粘黏、迂粘黏,则寸顿而急进以帮贴,迂帮贴则顺送而提拿而而复进。迂提拿,则封拿则封逼,敌先出我,慎敌彼于动我诱敌,目注三关于察敌情,见刚而柔、见柔而刚、柔行附刚,两相济相合种种法变皆顺熟而善行乃能进取速利,退避巧捷刚而摔落与推木碰而实踏有降龙伏虎之势,无往费力气黏丹田神雄意柔刚湛湛令恍恍惚惚,令撞撞忽虚忽实一来一往。相机而定进退斯之谓入妙焉,惟易行之惟难,设非工夫之纯则何能手到心怯相应为欲学而有恒可耳。





太极螳螂拳总论(完整版)

李飞林/文
“莱阳三山”一脉相传的太极螳螂拳法,作为中国古传武术流派的传承载体,有着古老、科学而合理的武功训练体系及特点,本文旨在对古传太极螳螂拳的原貌作一概括及论述
太极螳螂拳命名的由来
现在的螳螂拳流派,其发源地为山东莱阳,后在山东的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精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市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似乎更多,螳螂门流派如繁花似锦,蔚为壮观。
实际上,螳螂拳在清道光年间梁学香时就叫作螳螂拳。并没有别的什么称呼。也没有今日众多的分类。因为在那时之前,螳螂拳是一脉相传的,只在为数不多的嫡系中掌握着。
到了道光年间梁学香时期,螳螂拳才开始对外传授,外界才有螳螂门宗法显现,但这一个时期的传人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多。大家仍保持着螳螂拳的原样练习。
真正使螳螂拳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举重轻重的奠基者是姜化龙及宋子德先生。诸多螳螂拳流派的产生也是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通过姜化龙、宋子德、莱阳三山(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的身体力行,以实战真功,演绎了嫡派螳螂门武功的威力,使螳螂拳成为武术界空前瞩目的武术流派。这一时期,各派武术名家,多以练习螳螂拳为荣,带艺从师者很多,练习者更多,由于是带艺从师,练习者又各有体会,在没有完整的继承嫡派螳螂拳的前提下,将螳螂拳与其他流派技艺融合,遂形成了现今诸多的螳螂拳武术流派。
宋子德先生作为梁学香、姜化龙螳螂拳的继承者,针对螳螂拳流传广泛,但相对都不纯正。为了与流传于世的众多螳螂拳作一区别,宋子德、姜化龙先生随将姜化龙-宋子德-莱阳三山一脉嫡传的螳螂拳命名为“太极螳螂拳”,至今莱阳三山的嫡系继承人,仍以太极螳螂为本门门派标志。
太极螳螂拳释名:以太极阴阳学说贯通全拳。
应该说太极螳螂并非是另起一派的螳螂拳,他是古传螳螂拳的载体与精华再现。他的命名原因为:以太极阴阳学说贯通全拳。
似乎大家听到太极螳螂拳的名字,应该是太极拳与螳螂拳的合体。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太极螳螂就是古传的老螳螂,螳螂拳起源于明未清初的王朗,从太极拳的拳史来看,实际上也是起源于明未清初之际,两拳的创始,并没有交合点,螳螂门的“十八家拳祖姓名“一直以来,是螳螂拳起源各种拳的记载,这十八家拳之中,并没有太极这一个名字,最初的太极,也并非称作太极。
太极螳螂拳的命名,来自于易经、周易。太极螳螂以《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贯通全拳。《太极螳螂拳谱》部分的解说为:“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太极螳螂拳,亦一小周天也。在太古之初天地混沌不清共为体。即所谓浑然一太极也。自磐古开天劈地。轻清者上浮为天,混浊者下降为地。天地既分。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乃尊后由阴阳之中,有分四季、八节、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人身之构造,以腰为主体。由腰又分后脊,两大筋、四肢,八节,手足加八节。共为六十四节,全身三百六十五小节。”
在太极螳螂拳中,最核心的拳法只有乱接、分身八肘、崩补、摘要,在核心的拳法之中,是以乱接、分身八肘为母拳。乱接拳中,则以阴阳、刚柔、虚实六字为主体。总称之为六爻。六六三十六,故乱接拳中之三十六手,为拳之三十六母。或许这样讲起来大家看着费解,下面则是太极螳螂乱接拳的拳谱:“为行手、一起太极、又四象、二阴阳。。。”从拳谱上看太极螳螂的母拳乱接实际上就是一起太极生两翼。即左右二阴阳。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分身八肘,由乱接化出螳螂拳中的另一母拳分身八肘拳法。分身八肘拳法则是以阴阳刚柔,进退虚实,八字为主宰。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八肘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肘,由六十四肘内,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推究。又生出三百六十五手(指摘要拳法)。而异。惟大、小之区别。天有四季,人有四肢,拳有四象。天有八节,人有八节。拳有八肘。天有十二,人有十二经,拳有十二柔,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5节,拳有三百六十五手,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气、血、精。拳有三宝左、中、右。”由此可知,太极螳螂拳法完全是以《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作为依据的。
另外就太极螳螂拳的运动特点来看,也可以看出处处贯通“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太极螳螂拳法以圆为载体,动作多是圆弧,弧中求直。一正一反,恰如太极阴阳图。
太极螳螂拳的整体风貌:螳螂之体、太极手、寒鸡步
《太极螳螂拳谱》中记载着“螳螂之体、太极手、寒鸡步”。 谱中论述为“太极手千变万化,寒鸡步变化无穷,手出则映映忽忽,手发如雷,如霹雳,不动如山岳,动则如闪电,犹如水汤火烧一般。
“螳螂之体”
在这里的螳螂之体,并非是指螳螂拳是象螳螂之形,模拟螳螂动作而成,而是取了螳螂对敌体用之意。螳螂捕蝉对敌时,形法是极为灵活的,其动作的前后左后晃动,可将所有的进攻化于一瞬,敌虽有千斤之力,但着体无几,这就是太极螳螂所取螳螂之意,取螳螂之闪转腾挪之势,拳谱中“对敌手法要诀“所讲的“凡立势不可站定,凡交手须是要走,千着万着,走为上着,进为高着,闪转腾挪为妙着。”即为此意。
太极手
太极螳螂之所以称“太极”两字,应该说太极手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太极手的手法为走弧入弦,攻守合为一体,攻即守,守即攻,动静相兼,快慢结合,声东击西,指上打下,打下而捎上,一打一探,上提下滚分左右、虚实阴阳与刚柔、动手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的螳螂打法,
《太极螳螂拳谱》中所论的“阴阳、刚柔、虚实”实际上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技击原理。
从这里也可以体现出太极螳螂拳以周易、易经之太极阴阳学说贯通全拳。
寒鸡步
寒鸡步则是太极螳螂的步法特点。《中国武术拳械录-螳螂拳》部分有对太极螳螂寒鸡步的一段评述:“前腿欲直非而非直,后腿似屈而非屈,便于起动进退,宜于飞腿使足之势,体现”闪转腾挪之灵巧,以达歌诀中所述“阴阳要转,两手要曲,前腿要直,后腿要弯”之用意“应该说是很贴切,很有道理的。
太极螳螂拳的劲力特点:囫囵劲
任何一种技击术,都是在研究劲力,这是因为,所有的技击作用,都是劲力的作用。所以,论拳必然要论劲,作为古传的太极螳螂拳来讲,他的劲力,就是以“囫囵劲”为标志的。
什么是囫囵劲?这要先看“囫囵”一词。囫囵,是土话,就是整个的意思,所以囫囵劲,就是周身一体的整劲。太极螳螂拳的劲力,就是周身一体的整劲。
囫囵劲的发出,出自于多个部位的配合,《太极螳螂拳谱》中称为:“五合三摧”手眼、眼心、肩腰、身步、上下的五合及手摧、身摧、步摧的三摧。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周身的协调一致,才能打出这种劲力,当然要练出这种劲力,并非是一日之功。
太极螳螂理论体系:
1.短打紧要歌诀
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
2.手法纲目
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
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
3.七长八短
七长:顺步倩长、摇步入手、缠封双掌、迎面通捶、剿手砍掌、翻身疾入、韩通通背
八短:迎面头捶、靠身臀捶、蹲身膊捶、粘拿胸捶、双膝双肘
4.十六字拳法纲要:硬崩实砸、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
太极螳螂拳的技击手段:
玉环手、蹬蹋、十二字诀、打法十三门、分身十二盘肘贴身藏、十二步、二十二脚、先行要手十八着、不招不架要手十二着、连招代打手法十二着等等。以上的技击手段,只是太极螳螂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说太极螳螂的技击心法是历代先辈的心血集成,有着太极螳螂门的独特特点及风格。可谓传统武术的一宝。
总的来讲,太极螳螂拳功法讲究:刹式塌腰把肩吞,用功之道此为真,头如波浪,身如杨柳,手似流星,步如盘根,出于心灵,发自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熟极自神,久练自化。
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在对太极螳螂理论及技击手段部分作详细论述了。以后将有专文论述这一部分内容。由于成文伧促,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方家指正,以期共同切磋提高。

紫色龙神

帖子数 : 5
注册日期 : 13-05-31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